小时候我们家有5口人易倍策略,却只有我爸一个人有工作收入。
他是国营单位的临时工,工资和福利待遇都不如正式工。
却还是养活了5口人,供出了3个大学生。
80后的都知道,我们这一代人,读小学可贵了,一学期就要三四百元。
从小学到大学,花销是真不低的。
可我父母居然还存下了一些钱,是不是很神奇?
今天就来分享一下父母辈为什么工资低却还是能存住钱。
这里面有时代的原因,也有个人的习惯,都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。
1)用现金消费,更有“痛感”。
有时候我还真有点怀念手机支付没有流行起来的年代。
那时候你必须取出现金来花。
如果手里拿着100元,我会不舍得弄散它。
而且每次把钱递出去时,心里会不舍得。
这种“痛感”让我们的父母轻松存下了很多钱。
所以,有些人决定存钱后,会选择“倒退”的方式,重新用回现金。
如果你觉得用现金不便,那就记账吧。
记账可以让花钱有一点点痛感。
尤其是月底复盘的时候,你会惊讶于原来自己花了这么多钱,你也会发现其实有些钱也没有那么必要花。
慢慢地,花钱就会精明起来。
2)一有钱就存定期,增加花钱的“难度”。
父母那时候可没有手机银行,那时候的线下银行也没有开得到处都是。
想要去一趟银行是很麻烦的,是需要特意空出半天时间来的。
这就大大增加了花钱的难度。
我们现在就是太方便了,很多人都习惯把钱放在某宝里易倍策略,打开手机就能花,结果就是花起来如流水。
这是时代的进步。
但我不想要这么进步,所以我会人为地增加花钱的“难度”。
故意不在手机支付平台上放太多钱,然后把其他钱“藏”起来。
有些藏在理财里面,需要到某个时间才能取出来。
有些藏在定期里面,然后忘记它的存在。
有些藏在活期+里面,但不开通支付,必须转出来才能用。
增加花钱的“难度”的确让我少花了很多钱。
3)出门才能买到东西,消费有“门槛”。
过去买东西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,所以父母的物欲也没有那么高。
现在就是太方便了,只要有一部手机,没什么买不到的。
我却觉得这并不算什么好事,容易勾起物欲,容易冲动消费。
所以,我会刻意卸载购物软件。
少看、少逛,就能轻松无痛地捂住钱包。
4)对钱有概念,所以更“珍惜”钱。
面对一件500元的衣服——
父母辈可能会想:这都够我一个月的买菜钱了。
年轻人却说,少喝几杯奶茶就能省出来。
对钱的概念不同,对钱的态度自然也不同。
而你怎么对待钱,钱也会怎么对待你。
所以,我现在花钱也会像父母那样,把非生活必需的物品,折算成自己喜欢的生活必需的物品。
比如,我喜欢喝鲜牛奶,而我们也需要每天喝点奶。
所以,每次想喝奶茶咖啡时,我忍不住就会想,一杯奶茶都够我买两大瓶鲜牛奶了。
如果是百元以上的非生活必需品,我还会折算出工时。
比如想到一件500元的衣服,需要我工作20小时,我马上就兴趣索然了。
5)一件衣服穿10年,东西用坏了才换新,父母辈们都是最好的“物尽其用”者。
在新款层出不穷的当下, 我们早已习惯东西还没坏,只是感觉过时就立即买一个新的回来。
所以,衣橱里总是塞满了衣服,甚至有些新款已经变成旧款,还没来得及穿。
所以,厨房里塞满了各种时尚厨具,一周却做不了几次饭。
但其实很多所谓的新款并没有多“新”!
像iPhone12和iPhone16,在日常使用中会有很大区别吗?
不会的!
东西没坏就更新,东西还没用几次就更新,东西都用不完了还在更新,都挺浪费的。
我现在也喜欢像父母辈那样,深度消耗,物尽其用。
就让我们买的物品就尽量发挥自己的价值吧。
你和它都会很有成就感的。
6)能自己动手就不“依赖”花钱解决。
如果说过去是没有外卖,父母才不点外卖。
那现在外卖那么方便了,他们依然尽量自己做。
也的确自己做会更便宜,也更健康、更干净。
先生住院那几天,我也不得不点了几次外卖。
结果吃不了几口就吃不下了。
咱就说,现在外卖也不便宜啊,一个人动则二三十的。
怎么就做得这么难吃,好肉也不见有几块。
这个价钱,我自己做足够两人吃了,还能吃得很好,很香!
所以,回归正常生活后,我立即又自己做饭了,也很珍惜能有做饭的时间和机会。
捷希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